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的電影。一般而言我不太看中國的電影(台灣的也很少),總覺得比起其他電影文化鼎盛的地帶,台灣或是中國的電影大部分總是有一些不太對勁的習慣;例如朝著文化煽情或是莫名的民族情結,喜劇的話佳作也滿少,以上香港除外。可是這部<推拿>則否,也許這批中國第六代的導演正拿手如此縝密寫實的話語,對電影更是願意挑戰,挑戰禁忌也挑戰制度,這也是婁燁的電影多部在中國被禁演的主因。當然這部的題材比起婁燁之前幾部電影沒那麼禁忌,卻仍是他最拿手的慾望人性。

故事圍繞著盲人中心的推拿師們,其中王大夫有段使用明暗處來比喻盲人的處境令我印象深刻: 盲人和健全人終究還是隔了一層,道理很簡單,他們在明處,健全人卻藏在暗處。對我而言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因為生活正是本質,而本質往往就是藝術最上層的表現,整個明暗處概念強染了最樸質的藝術氣味,那麼殘酷卻那麼真實,無法拒絕也無法適應。
主角小馬就不用多說了,他就是個慾望外露半盲人,他的表現直接任性,他想要的就會不顧一切,他有點霸道卻也顯露人性的悲哀,他對美的定義是嗅覺跟觸覺的結果,所以產生愛。即使他多少能夠看見真實的世界,他仍閉上眼在黑暗中體會幸福的滋味。
盲人中心的老闆沙復明一直將自己當”正常人”,愛跳舞喜愛詩書甚至到處去相親,他也想跟一般人一樣結婚,追求愛情。在樂觀正面的形象之後其實不難想像他的糾結,他的疑惑跟他的信仰。這一切都是愛,他道聽塗說的愛上了那個世俗的形象,那個他永遠也不能看見的”漂亮”外表;絕大部分的觀者可能都認為這是”盲從”,他不只眼盲連心都盲了(劇情上聯都紅也說了他只是迷上一種世俗的美);但這不代表愛的本身就錯了,他對都紅並非沒有愛,正因他將所有的美好與缺憾都投射到都紅身上,這樣使得沙復明對都紅的好跟一般人的愛戀並無二致。也許有人這根本談不上真愛,因為今天要是大家都說那個”金大媽”美若天仙,沙復明的愛是否就轉去了?如果是這樣,日子久了就會知道瑕疵在哪,有了生活上的瑕疵他們仍能再一起就是愛了。沙復明跟都紅不是一兩天相處,只有外表對沙復明來說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果是他早就被光哥帶去洗頭店了),都紅的善良與溫柔體貼相信沙復明必然能真正的感受到,因為他們彼此,而美麗的外表只是一種環境語言,觀者有意自然就無法多去想像,想像一段感情真正成形的因素,或是忘了一段感情能夠連結的因素;也許一開始沙復明對都紅真是迷戀,但直至最後卻成真正的愛戀,他會無怨無悔地讓廢了手的都紅回來並金援她不正是愛的表現嗎?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塵土裡安詳,一半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相當沉默,相當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另沙復明在傷心之餘念了一段話也讓我印象深刻,這段話為: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塵土裡安詳,一半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相當沉默,相當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前段有提到沙復明喜歡三毛之類的文學,但偏偏他所吟誦的這一話並不是三毛的作品,而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影評或是網路上的資料都顯示為三毛或是海子或是JK之類的作品;加上電影的引導讓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是三毛的”詩”,但其實完全不是,目前網路上的評論裡我還沒看到有人能提出正確的出處;而我認定真正的作者是”邱瓊”小說作品<這一世木已成舟>中的一段”句子”。因為無論從風格或是用字還是年代都跟那些謠傳的作者搭配不上,更別說在這些謠言作者的”作品收錄”中完全都找不到這些句子,網路謠傳的版本有一大堆,還有加長版本的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陣風……,看了之後就知道網路的資訊真是亂七八糟,如果不經考證其實大部分人也跟盲人沒兩樣,直接打上句子貼上作者,對句子的原作者邱瓊真是很冤枉的一件事情。虧大部分人還在明處,結果卻沒有張開眼睛。

<推拿>在51屆金馬獎中拿下了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新演員六項大獎,算實至名歸的電影。附帶一提開頭為KA的台灣電影對上<推拿>自然差了太多,很多人都覺得是遺珠之憾,對我還說慘敗並不奇怪,而且應該。[/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